轉自8月8日《楚天都市報》報道
盛隆電氣集團西安公司總裁李兆龍——
踐行四百戰略 掛帥西北鐵軍
楚天都市報記者 袁喆
盛隆電氣集團西安公司總裁李兆龍是軍人出身,身姿高大威猛,說話鏗鏘有力,做事雷厲風行。脫下戎裝已18年,他的微信頭像仍是當兵時的模樣,部隊里練就的意志力及執行力,也未曾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。這股力量,讓他走進盛隆,開拓武漢市場,贏得客戶信任;這股力量,也讓他走進西安,打開西北局面;這股力量,讓盛隆的旗幟在祖國西北方的天空迎風飄揚。
一、當兵站崗 練就鋼鐵意志力
采訪當日正是8月1日建軍節,這也是李兆龍的節日。
李兆龍從小就有一個“軍人夢”。1999年,18歲的李兆龍如愿以償,成為一名武警戰士,被安排在省政府門口站崗。“我們的崗位被稱為‘荊楚第一哨’,要求非常高。”李兆龍介紹,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,他每班崗一站就是兩到四個小時。夏天,豆大的汗水從額頭不斷滴落,手臂上爬滿了蚊子,他也必須一動不動。
這份嚴苛磨煉了李兆龍的意志力和執行力,讓他無論做什么事情,都奮力拼搏。
2001年退伍后,李兆龍做起工業激光設備的銷售,天南地北地開拓市場,從普通銷售員做到公司高管。2008年,在盛隆工作的姐姐李平邀請他加入盛隆。了解盛隆文化之后,李兆龍動了心,但他需從零開始。此時,集團副董事長謝清倫的一番話打消了他的顧慮:“在盛隆這樣的平臺,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下去,即便從零開始,你也一定會收獲更大。”
不久后,李兆龍便加入盛隆一公司創業十三部,成為了一名銷售員。
二、力挽狂瀾 通宵排障贏口碑
認準目標,不言放棄,是李兆龍一貫的行事風格。
加入盛隆不久,李兆龍接洽了第一個項目,客戶態度有些冷淡,直至一次“深夜來電”,才出現轉機。
那次,李兆龍好不容易與這位客戶約好晚上八點見面,互道“不見不散”,到了時間卻發現客戶不僅沒來,還關了機。他前往客戶所住小區,在大門口等候,等到深夜12點還不愿離開。門口保安看他如此執著,把客戶家里座機號碼給了李兆龍。李兆龍撥通電話,客戶聽聞李兆龍一直等候,非常驚訝:“沒想到你這么堅持!”從此,客戶對李兆龍好感倍增。李兆龍積極推薦盛隆產品,完成了這個300萬元的訂單。
服務客戶時,李兆龍依然拿出非凡的執行力。2017年盛夏的一天,他突然接到電話:六年前服務的一家知名三甲醫院,被地鐵施工隊挖斷主進線電纜,遭遇斷電。但是,醫院周邊路面多處開挖,無法判斷出故障的具體位置,搶修不知從何處入手。
雖然該項目已完工六年,早已過了質保期,但李兆龍二話不說,當即來到現場,指揮修復。他先是直接打電話給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,告知情況緊急程度,然后帶領供電公司工作人員,拿著故障測試儀在醫院周邊沿線反復排查。從晚上9點走到了次日凌晨4點,他的雙腳沒有停歇,終于找到故障點。凌晨6時許,醫院恢復供電。“戰斗”了一整夜的李兆龍回到家就病倒,發燒一周才康復。
事后,院方領導對李兆龍頗為感激,后續項目一直與盛隆保持合作。
三、主動請纓 強硬姿態拓北疆
從2009年起,李兆龍每年都是盛隆“千萬訂單英雄”,成績斐然的他卻并沒有滿足于腳下的道路。
“在盛隆的平臺上,我收獲了很多,現在是我回報盛隆的時候了。”2016年,李兆龍主動請纓,提出開拓西安市場,托朋友在西安一個小區租了套四室兩廳的民房,帶上5個同事,開著兩輛車,便向著大西北出發了。
沒有背景,沒有人脈,融入西安并不容易。李兆龍決定,寧可不賺錢,也要先做出標桿項目。2017年,他投標京東在西安建立的亞洲物流園項目,以低于對手200萬元的價格中標。客戶提出懷疑:盛隆報價這么低,能保證質量嗎?李兆龍拍著胸脯讓客戶放心。項目完成,客戶發現,盛隆的設計、施工、設備不僅滿足甲方要求,很多方面甚至高于甲方的設計標準,評價非常高。
盛隆在西安一炮而紅。
選擇項目時,李兆龍也會有自己的底線。一家企業在盛隆成功投標之后,才告知沒有預付款。李兆龍看出,這家企業看重了盛隆品牌,但對盛隆還沒有足夠了解,他當時并未答應付款條件,而是邀請企業負責人參觀盛隆做的西安某知名高校項目,這家企業看到了盛隆在項目質量的優勢,第二天一早又坐高鐵來武漢,參觀了盛隆武漢工廠,當即決定將預付款提到50%,簽訂合同。項目完成后,該企業對盛隆服務非常滿意,又向周邊同行進行推介。
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口碑,盛隆迅速打開西安市場。2016年到2018年三年里,西安公司訂單金額幾乎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長。李兆龍帶著他的“西北軍”,創造了屬于自己的“盛隆奇跡”。
四、帶領團隊 打造有溫度的企業文化
開拓市場,他驍勇善戰;帶團隊,他情義十足。在他的帶領下,團隊沒有水土不服,在西安公司找到了溫暖和歸屬。
林應龍是李兆龍相識12年的老友,在李兆龍的推薦下加入盛隆。2016年,他剛成家不久,卻毫無怨言前往西安。兩人性情相投,做事時也默契十足,協力在西安拿下多個大訂單。
馬東林因為家人在武漢,起初不愿來西安。李兆龍不斷鼓勵他:“只有開拓更大的空間,才能更快實現我們的追求和理想。”目前,他已是西安公司技術負責人,帶領團隊完成千萬元訂單。
沈策策今年28歲,在李兆龍的言傳身教下,他不斷提高業務能力,事業不斷攀升,還在西安結婚生子,將身邊親友吸引到西安一起發展。
此外,李兆龍積極帶領團隊投身公益事業,參與貧困助學活動,帶著書籍、體育用品、食物送往了咸陽一所貧困小學。他還大量采購貧困農戶的特色農副產品,通過自身資源幫助農戶提高收益:“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,讓員工感受到我們是一個有溫度的公司,我們的事業不僅是為了賺錢,還需要有社會擔當。”
現在的西安公司,不僅是一個凝聚力強大的團隊,更是盛隆電氣踐行“網通百城、攜手百企、鏈接百校、創建百團”四百戰略的標桿。2017年董事會上,董事長謝元德也為西安公司叫好:“如果我們有100個李兆龍,在100個西安這樣的城市去做同樣的事情,我們公司會變成什么樣子?”同事應聲:四百戰略會全面落地開花!
“我們的目標是立足西安,走向西部,走出國門。”李兆龍還將目光瞄向了一帶一路上更加廣闊的領域,以及與西北接壤的國外市場,他會帶領他的團隊,讓盛隆的旗幟飄得更高、更遠。
轉自8月8日《楚天都市報》報道
盛隆電氣集團西安公司總裁李兆龍——
踐行四百戰略 掛帥西北鐵軍
楚天都市報記者 袁喆
盛隆電氣集團西安公司總裁李兆龍是軍人出身,身姿高大威猛,說話鏗鏘有力,做事雷厲風行。脫下戎裝已18年,他的微信頭像仍是當兵時的模樣,部隊里練就的意志力及執行力,也未曾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。這股力量,讓他走進盛隆,開拓武漢市場,贏得客戶信任;這股力量,也讓他走進西安,打開西北局面;這股力量,讓盛隆的旗幟在祖國西北方的天空迎風飄揚。
一、當兵站崗 練就鋼鐵意志力
采訪當日正是8月1日建軍節,這也是李兆龍的節日。
李兆龍從小就有一個“軍人夢”。1999年,18歲的李兆龍如愿以償,成為一名武警戰士,被安排在省政府門口站崗。“我們的崗位被稱為‘荊楚第一哨’,要求非常高。”李兆龍介紹,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寒,他每班崗一站就是兩到四個小時。夏天,豆大的汗水從額頭不斷滴落,手臂上爬滿了蚊子,他也必須一動不動。
這份嚴苛磨煉了李兆龍的意志力和執行力,讓他無論做什么事情,都奮力拼搏。
2001年退伍后,李兆龍做起工業激光設備的銷售,天南地北地開拓市場,從普通銷售員做到公司高管。2008年,在盛隆工作的姐姐李平邀請他加入盛隆。了解盛隆文化之后,李兆龍動了心,但他需從零開始。此時,集團副董事長謝清倫的一番話打消了他的顧慮:“在盛隆這樣的平臺,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下去,即便從零開始,你也一定會收獲更大。”
不久后,李兆龍便加入盛隆一公司創業十三部,成為了一名銷售員。
二、力挽狂瀾 通宵排障贏口碑
認準目標,不言放棄,是李兆龍一貫的行事風格。
加入盛隆不久,李兆龍接洽了第一個項目,客戶態度有些冷淡,直至一次“深夜來電”,才出現轉機。
那次,李兆龍好不容易與這位客戶約好晚上八點見面,互道“不見不散”,到了時間卻發現客戶不僅沒來,還關了機。他前往客戶所住小區,在大門口等候,等到深夜12點還不愿離開。門口保安看他如此執著,把客戶家里座機號碼給了李兆龍。李兆龍撥通電話,客戶聽聞李兆龍一直等候,非常驚訝:“沒想到你這么堅持!”從此,客戶對李兆龍好感倍增。李兆龍積極推薦盛隆產品,完成了這個300萬元的訂單。
服務客戶時,李兆龍依然拿出非凡的執行力。2017年盛夏的一天,他突然接到電話:六年前服務的一家知名三甲醫院,被地鐵施工隊挖斷主進線電纜,遭遇斷電。但是,醫院周邊路面多處開挖,無法判斷出故障的具體位置,搶修不知從何處入手。
雖然該項目已完工六年,早已過了質保期,但李兆龍二話不說,當即來到現場,指揮修復。他先是直接打電話給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,告知情況緊急程度,然后帶領供電公司工作人員,拿著故障測試儀在醫院周邊沿線反復排查。從晚上9點走到了次日凌晨4點,他的雙腳沒有停歇,終于找到故障點。凌晨6時許,醫院恢復供電。“戰斗”了一整夜的李兆龍回到家就病倒,發燒一周才康復。
事后,院方領導對李兆龍頗為感激,后續項目一直與盛隆保持合作。
三、主動請纓 強硬姿態拓北疆
從2009年起,李兆龍每年都是盛隆“千萬訂單英雄”,成績斐然的他卻并沒有滿足于腳下的道路。
“在盛隆的平臺上,我收獲了很多,現在是我回報盛隆的時候了。”2016年,李兆龍主動請纓,提出開拓西安市場,托朋友在西安一個小區租了套四室兩廳的民房,帶上5個同事,開著兩輛車,便向著大西北出發了。
沒有背景,沒有人脈,融入西安并不容易。李兆龍決定,寧可不賺錢,也要先做出標桿項目。2017年,他投標京東在西安建立的亞洲物流園項目,以低于對手200萬元的價格中標。客戶提出懷疑:盛隆報價這么低,能保證質量嗎?李兆龍拍著胸脯讓客戶放心。項目完成,客戶發現,盛隆的設計、施工、設備不僅滿足甲方要求,很多方面甚至高于甲方的設計標準,評價非常高。
盛隆在西安一炮而紅。
選擇項目時,李兆龍也會有自己的底線。一家企業在盛隆成功投標之后,才告知沒有預付款。李兆龍看出,這家企業看重了盛隆品牌,但對盛隆還沒有足夠了解,他當時并未答應付款條件,而是邀請企業負責人參觀盛隆做的西安某知名高校項目,這家企業看到了盛隆在項目質量的優勢,第二天一早又坐高鐵來武漢,參觀了盛隆武漢工廠,當即決定將預付款提到50%,簽訂合同。項目完成后,該企業對盛隆服務非常滿意,又向周邊同行進行推介。
靠著口口相傳的好口碑,盛隆迅速打開西安市場。2016年到2018年三年里,西安公司訂單金額幾乎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長。李兆龍帶著他的“西北軍”,創造了屬于自己的“盛隆奇跡”。
四、帶領團隊 打造有溫度的企業文化
開拓市場,他驍勇善戰;帶團隊,他情義十足。在他的帶領下,團隊沒有水土不服,在西安公司找到了溫暖和歸屬。
林應龍是李兆龍相識12年的老友,在李兆龍的推薦下加入盛隆。2016年,他剛成家不久,卻毫無怨言前往西安。兩人性情相投,做事時也默契十足,協力在西安拿下多個大訂單。
馬東林因為家人在武漢,起初不愿來西安。李兆龍不斷鼓勵他:“只有開拓更大的空間,才能更快實現我們的追求和理想。”目前,他已是西安公司技術負責人,帶領團隊完成千萬元訂單。
沈策策今年28歲,在李兆龍的言傳身教下,他不斷提高業務能力,事業不斷攀升,還在西安結婚生子,將身邊親友吸引到西安一起發展。
此外,李兆龍積極帶領團隊投身公益事業,參與貧困助學活動,帶著書籍、體育用品、食物送往了咸陽一所貧困小學。他還大量采購貧困農戶的特色農副產品,通過自身資源幫助農戶提高收益:“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,讓員工感受到我們是一個有溫度的公司,我們的事業不僅是為了賺錢,還需要有社會擔當。”
現在的西安公司,不僅是一個凝聚力強大的團隊,更是盛隆電氣踐行“網通百城、攜手百企、鏈接百校、創建百團”四百戰略的標桿。2017年董事會上,董事長謝元德也為西安公司叫好:“如果我們有100個李兆龍,在100個西安這樣的城市去做同樣的事情,我們公司會變成什么樣子?”同事應聲:四百戰略會全面落地開花!
“我們的目標是立足西安,走向西部,走出國門。”李兆龍還將目光瞄向了一帶一路上更加廣闊的領域,以及與西北接壤的國外市場,他會帶領他的團隊,讓盛隆的旗幟飄得更高、更遠。